饮食常识Manual

DB真人网站评人民出版社《大食物问题系统治理

2024-08-04 15:41: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食事是生存的基本,食事问题,是民生的最大问题。在满足了“食温饱”之后,如何满足“食安全”“食健康”,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关注点,也是政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的新作《大食物问题系统治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强调食物生产与食物利用统筹,农民利益与市民利益统筹,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国统筹。提出了“既要端牢饭碗,又要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的长远目标。

  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的《大食物问题系统治理》一书,无疑是刘先生长期对食事问题精思深研的进一步升华。作者认为,“大食物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与传统的食物观相比,大食物观的范围更加宏大,不仅要看到显性问题,还要探讨隐性问题;不仅是食物问题,也包括食者和食事秩序。无须讳言,“三食”问题不是“一食”问题,也绝非“二食”问题,它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不可回避、难以甩掉、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早一天解决,早一天获得幸福和谐。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时代面前的重大课题。“三食”问题系统治理,可以避免“单独”治理带来的负面问题。例如,单独追求解决“食温饱”,无限制地追求粮食生产效率,就会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带来食物质量安全问题和土壤水域污染问题。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粮食生产者能够赚到钱,大家都积极种粮,粮食自然就安全了。“三合一”的治理与“三分一”的治理,就是整体治理与单独治理。整体治理事半功倍,单独治理事倍功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从供给侧着力,还需要从需求侧发力。把食物生产与食物利用统筹起来,把农民利益与市民的利益统筹起来,把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统筹起来。作者从全面系统的视角出发,分门别类地分析了大食物问题的现象、危害及根源,并给出自己的深刻洞见。他主张通过构建覆盖大食物问题的行政、法律、教育、学科等多个体系,以实现“既要端牢饭碗,又要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的长远目标。掩卷遐思,阅读本书不仅有利于读者拓宽视野,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思考大食物问题的治理,值得有识之士开卷一阅。

  作为长期深耕食学问题的拓荒者,刘广伟认为,今天人类所面对的食事问题,没有因文明的进步而减少,相反,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复杂、瞬息万变。食事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增强解决食事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当务之急DB真人网站。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曾言:食事学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2项高度相关,它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公共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当今世界忽视了对大众的食教育,《食学》提出的食业者与食者的双元教育结构,构建了人类食事教育的完整体系。回首作者40载的工作经历,始终都在与食物打交道。他发现食事问题的基本解决不难,但是要彻底解决绝非易事。他在毕生的实践中最终悟出,人类食事相关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全面认知它。仅凭盲人摸象,自然无法驯服这只大象。要想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就应对食事问题探索整体治理,而食事学研究是开启整体解决该问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为此,必须建立起一个认知食事的完整知识体系,以减少盲区、矫正误区,彻底告别盲人摸象的尴尬局面。作者指出,食事学的任务就是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它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分化、创新而成的整体的食事认知体系,它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公共产品。

  作者以食学科学理论为指导,首次对人类的食事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不同食事问题的定义、认知、应对、体系分别进行了阐述,从现象、原因、危害和应对4个维度对具体的食事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食事问题的个体、国家以及全球治理的解决方案,提出了“食业文明”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人类食事问题认知的海量化、割据化、碎片化的现状,食事问题长期性、复杂性、顽固性的特征,食事问题的种种根源及其危害,提出了从时间、形态DB真人网站、性状、呈现、对象、空间、因果、距离、损益、供需等认知食事问题的10个维度。总结了人类应对食事问题的5个历史阶段、4 种不同态度及其所导致的各异结果。为了有助于食事学概念和大食物观的普及,他独创或总结出不少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播的规律,如20字的食事认知共识:“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他将食事社会分为缺食、足食、优食3个阶段;将食物浪费总结为7种类型:损失型、丢失型、变质型、奢侈型、时效型、商竞型和过食型。作者提醒我们,食事与食者健康密不可分。他将人体生存的状态分为健康、亚衡、疾病3个阶段,提出“食在医前”理论,即食事是医事的上游。食事是“预防为主”的先决条件,是“治未病”的重要抓手。食事问题解决的好,可以大幅减轻医疗的家庭和国家负担。食事问题解决的不好,则会增加医疗行业的压力。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让普罗大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掌握健康的饮食方法,是实现国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食学知识体系是以食事概念为中心的严密逻辑体系。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步人后尘依样画葫芦。进入无人区,关键是具有原创概念及其支撑的理论体系。如果你的概念、体系都源于西方,很难谈得上是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食事、食事问题、食者、食序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了属种关系的梳理。例如,食物为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的入口之物,包括真菌类食物、植物类食物、动物类食物、矿物类食物及人造类食物等,其中人造食物是食物链的外来者、后来者、惹事者。食事学以人类的食事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食物相互关系、解决人类食事问题、揭示食事客观规律、探究其行为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的学科。食事学的基本任务有三:应对食物与肌体之间冲突,从而延长个体寿期;应对群体之间的食事冲突,使社会更加和谐;解决人类与生态之间的食事冲突,使种群可持续。“食事学三角”由食物获取、食者需求、食事秩序所组成,是食事学知识体系的核心结构。 “三层四项”的食权理论:人生来享有食权,它是人权的基础,包括个人、群体、人类3个层面; 食权包含获得、分享、尊重食物及养护食源4项权利。刘广伟提出 “食育”的整体理论,将其分为“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2个方面。作者认为,食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大产业,他提出的“九业归一”理论,是将与人类粮食生产相关的九大行业整合到一起,统一命名为食业;避免了现有的行业分工割裂化、分散化、碎片化所带来的危害。

  刘广伟总结出“吃前三辨,吃中七耦,吃后二验”的摄食理论,强调以食者为核心,尊重个体差异,倡导“肌食耦合”的科学摄食方式;他提出的“食可致疾,食可疗疾”理论,揭示了食物与肌体健康具有两面性的本质,并提出了6种“食病”的概念,即因不当的食行为而产生的疾病,包括缺食病、污食病、过食病、偏食病、敏食病、厌食病。“食为习俗”是人类在长期饮食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民间习俗,有优劣之分。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于褒扬饮食文化中的良俗,却忽视了“食为陋俗”带来的弊端。作者对“食为习俗”进行了双元性认知,并归纳出五大食良俗:礼让、清洁、节俭、适量、健康,以及五大食陋俗:猎奇、不洁、浪费、奢侈、迷信。他提出“五觉审美”理论:指出食物品鉴是味觉、嗅觉、触觉(口腔)及视觉、听觉共同完成的审美艺术。他提出“食灾”理论:人类不当食行为会造成环境及生态灾害,威胁地球健康。他总结出人类社会存在九大食事问题,即食物的数量,质量,可持续,食用方法,食者食病,寿期,食物浪费,食者权利及其数量等问题。为根治人类浪费食物的陋习,仅仅依靠法律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行为习惯。为此,他还发明了“餐前捧手礼”,从娃娃抓起,培养餐前行礼的习惯养成,随时提醒自己感恩、珍惜食物。

  刘广伟2017年创办“世界食学论坛”,该论坛已先后在中国、日本及土耳其举办了4届,现任世界食学论坛理事长。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以“可持续发展中食事问题的系统治理”为主题,强调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至少13个目标与食事问题相关。论坛引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的关注。他在为论坛发来的致辞中指出,“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食物危机,我们必须改革食物系统,使其更具可持续性、公平性和韧性。政府和企业必须加强合作,扩大气候友好型投资。支持那些为食物系统带来生机的人们。在减少用水和碳排放的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对健康食物的获取。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利润次之的制度体系,才能彻底消除饥饿,从根本上解决食物危机。”

  针对如何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人类的食事?如何正确认识食事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如何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人类食事共识的伟大力量?如何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食事难题?仅仅依靠传统的认识体系是不够的。为应对客观的食事整体,需要建立一个认知食事的整体知识体系。曾几何时,我们把“食事”这个客体比喻为一个“大锅”,那么认知食事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大锅盖”,如何为这个“大锅盖”命名?刘广伟认为,既然是认知“食事”的知识体系,就应该命名为“食事学”,简称“食学”。毫无疑问,学问、科学的根本特征是揭示客观规律。食事学是以食事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食事的客观规律。它是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农学、食品学、营养学等。这种“以大包小”的创新,以往并不多见,所以不容易被理解。

  刘先生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食事学体系建设、食事问题整体治理、食事与可持续发展、建构中餐整体知识体系、生存性社会产业划分、“三食”问题双侧治理等。其主要创新成就包括:出版《食学》专著,率先提出食学学科的3-13-36体系和21世纪人类十大食事问题。2019年提出“食事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不能实现”的观点。基于其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为刘先生成立食学研究中心,并将其聘为研究中心主任,近期还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和食学研究成果发布会。会议紧紧围绕“大食物观”,深入研讨和构建以“大食物观”为出发点,以解决“食温饱、食安全、食健康”需求为导向的食事学知识体系,为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系统性理论框架。

  多年来,人们解决食事问题往往从局部着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对于食事的整体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少一个整体的认知体系。没有整体认知就没有整体眼界,没有整体眼界就没有整体思路,没有整体思路就无法整体治理。《大食物问题系统治理》旨在运用食事学体系来应对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食事问题。期待能够为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提高每一位地球村民的健康寿期、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作者认为,以整体的视角看食事问题,以食事问题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食事问题依旧是每一个人生存、健康、长寿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类生存、发展、可持续的主要矛盾。食事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从我国来看,事关民生的“三食”问题得不到整体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实现。

  回望人类的历史,食事问题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老问题没有解决好,新问题又涌现出来。当前世界人口逾80亿,仍有1/10的人吃不饱,2/10的人吃出慢性病,1/3的食物被浪费,数十亿人面临食品安全的威胁,争抢食事资源的冲突屡现不断,人类食事对生态的干扰日益加剧。由此可见,上述这些大食物问题,仅凭单一治理效果不能彻底,只有采取整体治理、系统治理、双侧治理,才能满足人民的“三食”需求。(游苏宁/中华医学会原总编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据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团队利用快速移动的“跳舞分子”修复受损的人类软骨细胞。团队认为,对于软骨基质中的一种关键成分——胶原蛋白Ⅱ的产生,含有激活TGFb-1受体的环形肽的“跳舞分子”甚至比生物系统中具有此功能的天然蛋白质更有效。[详细]

  据《自然》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科学家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了可能缓解疼痛的一个新的脑回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团队此次设计了一个“安慰剂镇痛效应”小鼠模型,以研究疼痛缓解是如何介导的。[详细]

  压力在社会中无处不在,而女性在重压之下,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更高。研究发现,女性发生与压力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病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应激性心肌病和自发冠脉夹层。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常见于围绝经期女士,也是妊娠和产后心梗的最常见原因,通常由强烈的情绪压力引发。[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DB真人DB真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