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真人网站新闻中心DB News
DB真人网站突泉县:擦亮北疆非遗美食“金名片”
外焦里嫩的“王小二大饼”、豆香四溢的“六户干豆腐”、内容丰富的“平常煎饼”……这些非遗美食在满足食客味蕾的同时,更能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更何况,非遗美食还浓缩着一方水土和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以及一代代人的记忆,怎能不让人心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而非遗美食作为承载历史文化的食品,它的存在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透过食品向人们传达着藏于食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非遗美食的魅力,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 “王小二大饼”是突泉县“老字号”特色小吃,工艺独特,风味浓厚,历史悠久,其创始人王小二制作的大饼曾进过京,上过国宴。“王小二大饼”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DB真人网站,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发酵、揉面、擀面、DB真人网站烙制等。“王小二大饼”不仅是一种美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突泉人民的勤劳智慧,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经典是每一代人手艺的传承,更是亲情与岁月的见证。一张平凡的大饼,经过口味的不断丰富,改变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需求,不变的是食客们对一张饼的家乡情怀。“王小二大饼”到王建军这儿已经传了三代人了。 来到突泉县顺清园羊棒骨餐饮店,笔者看到王建军正在制作大饼,宽厚的肩膀、满是老茧的双手,尽显他手上的功夫。事实上,十多年前,王建军还在黑龙江,有一份众人眼中“旱涝保收”的工作。“我不太喜欢做餐饮,但觉得作为老王家人有责任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王建军说,随着父亲年事渐高,“王小二大饼”也遇到了无人传承的困境。慎重思考后,王建军在2012年还是决定辞职,回到家乡传承手艺。 在和父亲学习“王小二大饼”制作技艺初期,王建军不止一次想过放弃。面团的软硬程度、盐碱的配比、温度的控制,每个步骤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这让王建军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夜不能寐。有心人天不负,经过400多天没日没夜的练习,他终于学会了这项手艺。 “刚跟父亲学习烙饼的时候真的很累,也不理解父亲,一张家常饼为啥对我要求这么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这不仅是一张饼,还是每位食客的认可,更是祖辈的传承。”说起学饼的艰辛,王建军一度哽咽。 为了让更多人能吃上“王小二大饼”,王建军打破传统店面经营方式,在经营店面的同时采用流动小车经营DB真人网站。每天凌晨5点钟,他便和爱人推着小车到早市出摊,很受年长顾客的欢迎。“我在他家买了50多年饼了,可以说是看着建军长大的,他家这饼怎么吃都吃不够。”82岁的食客王凤年说。 如今的王建军对于“王小二大饼”的制作已经炉火纯青,每天他要制作近500张饼。“想要传承好‘王小二大饼’,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美食,不仅要坚守对品质的严格把控,还要不断创新。”王建军表示,他正计划研究推出一些“王小二大饼”配套食品,吸引更多的食客DB真人网站。 从大车司机到非遗小吃手艺传承人,王建军的选择,让“王小二大饼”这一非遗美食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而突泉县的其他“老字号”,也如“王小二大饼”般,在传承人的努力下,让品牌更响、味道更佳,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王小二大饼”同为面食,同样在突泉大地家喻户晓的非遗美食还有“平常煎饼”。与“王小二大饼”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的口感不同,“平常煎饼”因薄且有嚼劲而得名。煎饼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历史文化悠久,它是以大米、小米、水、油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研磨、搅拌、静置、摊烙等步骤制作而成,再依据个人口味卷上鸡蛋酱、土豆丝、拆骨肉、小葱等配菜,配上一碗爽滑顺气的萝卜汤,其美味对许多人来说都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 平常煎饼店是由三姐妹创立而成。1992年,秦玉霞、王玉兰、王秀丽在公路段的知青饭店工作。她们三个人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也都是下岗工人,既要维持生计,DB真人网站又要供孩子上学。于是在1996年,三姐妹鼓足勇气承包了这个饭店,但由于她们缺乏经营饭店的经验,做中餐成本又高,严重影响了饭店正常运转。 三姐妹思来想去,决定开始做专项餐饮,她们不约而同想到了再平常不过的煎饼。三姐妹又各自干起了老本行,秦玉霞专门负责经营管理和前台服务,王玉兰负责做菜,王秀丽烙饼。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她们的煎饼从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烙饼用的小米面始终坚持原始发酵方法,且每一道工序都精工细作,小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并在2023年申报了县级非遗。随着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周边旗县市的客人经常来光顾,就连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等外地的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 “在广州从来没吃过这样地道的煎饼,特别有嚼劲,卷上土豆丝、大葱、鸡蛋酱,放在嘴里一咀嚼简直是人间美味,明天就要回广州了,准备买五十张送给亲朋好友。”游客李煜夸赞道。 在共同奋斗走过的30多年里,她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一路相携走来,并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快速发展。 当年韶华春拂面,今日两鬓略发白。弹指一挥三十载,姐妹之情深似海。现在,三姐妹当中年纪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已经62岁了。“我们老姐妹约定了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干下去,孩子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要是他们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我们就提前退休环游全国。”谈起以后的打算,秦玉霞笑着说。 主食有了怎么能少了下饭菜?尖椒干豆腐、葱油干豆腐、炝拌干豆腐丝……说起突泉县非遗美食,“六户干豆腐”绝对排得上名号。将一粒粒经过富硒培植、蛟流河水浸润、晨露洗礼、晚霜打磨的豆子,严格筛选后,再经过“浸泡、研磨、滤渣、煮浆、点卤、泼脑、压型、揭包”八大工序,最终形成了干、薄、细、嫩的“六户干豆腐”。“六户干豆腐”的制作工艺有上百年历史,手艺纯正、做工精良,而经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王海波制作的干豆腐,更是味道醇厚,豆香四溢,供不应求。 在六户镇王氏豆制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早晨五点王海波就和工人们一起忙碌起来。“我们‘六户干豆腐’以手工传承为主,我做干豆腐的手艺,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到我这代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生产,但保留了传统的铁锅熬浆技艺,既保留了传统口味,又提高了产量,两项结合是最完美的。”王氏豆制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波说。 2021年,突泉县“六户干豆腐”制作工艺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此项殊荣,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制作干豆腐的手艺更精湛、更好传承。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王海波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些工序,购置了不少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王海波说:“虽然有了机械设备,但都是辅助工序,想要味道纯正还得老手艺,纯手工干豆腐最主要的、最考验技术的、耗时最长的就是泼豆腐阶段。泼豆腐是用瓢来泼,是最古老的传统技艺。它考验的是手的力度,手腕必须放平,泼得必须匀。薄厚程度直接影响到干豆腐的质量。” 如今,六户镇王氏豆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干豆腐的日生产量达1500斤,年生产量达60万斤。说到以后的发展,王海波说:“接下来,我打算开一家干豆腐定制连锁店,让顾客现场选择口味和韧度,现做现吃,再通过加盟的方式让‘六户干豆腐’走向全国。” 近年来,突泉县凭借农业大县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形成了名景、名片、名品汇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吸引了大批京津冀、东三省及区内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2023年,突泉县全年接待游客逾120.8万人次,同比增长42.9%,实现旅游收入87588.6万元,同比增长39.2%。“下一步,突泉县将持续弘扬美食文化,积极发掘非遗美食,加快推进非遗美食产业和休闲旅游业互促共融、迭代升级,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颖慧说。(作者:王昊宇)